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

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朗读

汝不闻秦筝声最苦,五色缠弦十三柱。

怨调慢声如欲语,一曲未终日移午。

红亭水木不知暑,忽弹黄钟和白纻。

清风飒来云不去,闻之酒醒泪如雨。

汝归秦兮弹秦声,秦声悲兮聊送汝。

译文

你没听说秦筝声音最苦,五色琴弦缠着十三琴柱。

曲调幽怨缓慢如泣如诉,一曲尚未弹完天已近午。

红亭池水树木不觉暑气,秦筝忽又弹起黄钟白纻。

清风飒飒云彩停留不动,客人醒过酒来泪下如雨。

你归秦地为你弹奏秦声,秦声悲哀啊,送你上路。

注释

秦筝:古秦地(今陕西一带)产的一种弦乐器。筝,一种弦乐器。

“汝不闻”两句:说秦筝五色十三弦,声音最为悲苦。五色,涂成五色。缠弦,将弦缠在筝上。十三柱,十三根缠弦的支柱。

“怨调”两句:说秦筝声调幽怨缓慢,好似向人倾诉衷肠,一曲尚未弹完,天色就已近午时。如欲语,好似向人倾诉。

“红亭”两句:说在池水树木环绕的空气清爽的红亭上,秦筝忽又弹起《黄钟》和《白经》两支曲子。不知暑:不觉有暑天的炎气。

“清风”两句:说秦筝声音悠扬,如清风飒飒而来,天上的云彩也停下来倾听;至于送客的人们就更被这声音从醉中唤醒而泪如雨下。云不去,云彩为秦筝声吸引而不愿离去。

秦:指地处秦地的长安。聊,聊以,姑且。汝,你。

参考资料:

1、高光复.高适岑参诗译释:黑龙江人民出版社,1984年11月第1版:316-318

  这首诗以秦筝为题作歌写送别。全诗可分为三层。

  诗的前四句主要写秦筝的音调特色。以“汝不闻”点明此歌乃是为肖正而作,并且强调秦筝,引起全诗,“苦”,概括了秦筝声调的特色。次句又以秦筝构造的复杂暗示曲调将不同寻常。三、四两句则具体写秦筝的声音特色,先直接写声调的幽怨沉缓,然后又以时间的推移写曲调的悠远绵长,人们预知秦筝将奏出动人的曲子。

  诗的次四句写送别时弹奏秦筝。先点明水绕树合的红亭,是送别的环境,也是弹筝的环境。次点出所弹曲调为‘黄钟乐》和《白芝曲》。然后集中写秦筝的音乐效果:清风飒飒而来,浮云停滞不动。“飒”,透露出凄怨,“云不去”反映出缠绵难舍。这两句不仅用自然界的景物形象写出秦筝之声,而且以物之尚且有知’,衬托了人之不能无感,遂有“闻之酒醒泪如雨”一句,来写秦筝声引起的惆怅别情。

  诗的最后两句点明“送”字。归秦地而作秦声,歌题是恰切的。结尾“汝”字与开头“汝7字相呼应,强调“送汝”,而一个“悲”字呼应开头的“苦”字,写出借秦筝传达出的悲苦不忍别离的心情。其中似也包含着弃置州县,难以归京的苦闷。

  这首诗情调悲切婉转,催人泪下,韵脚也低沉凝重,突出地表达了诗人送别时凄怆悲苦的心绪。

岑参

岑参(约715-770年),唐代边塞诗人,南阳人,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,后徙居江陵。[1-2] 岑参早岁孤贫,从兄就读,遍览史籍。唐玄宗天宝三载(744年)进士,初为率府兵曹参军。后两次从军边塞,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;天宝末年,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,为其幕府判官。代宗时,曾官嘉州刺史(今四川乐山),世称“岑嘉州”。大历五年(770年)卒于成都。 ...

岑参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春风习习转江城,人日于人倍有情。帖胜似能欺舞燕,妆花真欲坐流莺。

银幡囡戴忻多福,金剪侬收喜罢兵。新月半轮灯乍穗,为君酹酒祝长庚。

()
孙承恩

物外乾坤别,樽前意兴深。云山欣属目,事业愧初心。

野水淡秋思,庭槐生夕阴。商歌二三子,逸响振云林。

()

暝发新昌县,晨临赤土隈。

秋花随地有,渚雁与云来。

()

自从销瘦减容光,万转千回懒下床。
不为傍人羞不起,为郎憔悴却羞郎。

()
傅义

杜宇催人快繫风,羲娥行色太匆匆。纵非看得韶光贱,九十而今八十空。

花渐老,叶方浓。绿荫犹肯护馀红。白头喜与青春侣,尽揽芳菲入梦中。

()

心悸西江浪似山,眼明僧舍一窗闲。

从今要见庐山面,画作屏风静处看。

()